【沈氏人物】清代白蒲沈氏一门八贤事略

    中华沈氏网 2011年1月23日 沈氏裔族


     白蒲沈氏,是通如地区最著名的望族之一。但由于白蒲镇从后周显德五年至民国37年(958—1948)的990年间,就一直处于一镇两治之中,即东以界巷、中以司巷口、西以西亭坝为界,界南隶属通州府管辖,界北隶属如皋县管辖。沈氏的绝大多数名人均居住在白蒲镇区的南侧,属通州境,有关白蒲沈氏名人的情况在光绪《通州志》、民国《南通县图志》中均有详细记载,而历来的《如皋县志》几乎找不到这方面的内容。所以,长期以来如皋人对白蒲沈氏中的名人知之甚少。1954年6月,白蒲镇才作为一个整体从如东县划归如皋县管辖。为弥补如皋文献资料的缺载,现将白蒲沈氏望族的一些情况简介如下。
白蒲沈氏的祖籍,在江苏千年古城泰州。明嘉靖十四年(1535),世居泰州的沈季立与弟沈少溪为求安宁、谋富实,举家先迁徙崇川(今南通市),后卜居白蒲,沈季立嘻曰:“蒲塘(白蒲镇的别名)土厚民驯,可耕可读,乐哉斯邱,吾其终老于斯”,是为白蒲沈氏始迁祖也。从此,沈氏向以忠厚二字传家,其《家训》云:“太上有立德立功立言者,何品行之见端也?人生天地间立品为高,在野则入孝出弟,在朝则出身徵民。若家道饶裕,或设家塾以课子弟,或置义田以周贫困。”经过几代人的繁衍发展,白蒲沈氏家声渐著,家道克昌。特别是到了第八世沈猷,更是子孙鹊起,科甲联翩,成为白蒲沈、顾、姜、郑、吴、姚、刘、李八大望族之首。

沈猷夫妇重课子

沈猷(1752--1843),字尊彝,号兰泉,清国学生,系白蒲沈氏第八世祖。性慈和,接物一以谦谨。幼读书为文,善书法,得妻父吴经元之笔意,擅索肉芝筋之誉,得者如获至宝,九十高龄犹能灯下不戴眼镜写小楷字。年轻时尤喜抄书课子,手写《左传》、《国语》、《唐宋八大家》文成帙。平生以厚德载物自勖,见人不喜倨傲。常谆谆勉励儿辈立品自爱、读书成名,凡儿孙岁科试、乡试、会试,无不躬偕督课。晚年就养京邸,著《家言八则》以训子孙。
妻吴氏(1749--1835),同里附贡生考授吏目吴经元之女,自幼端庄贞淑,嚬笑不苟,兼通《女诫》、《内则》诸篇。举丈夫子四,恩勤鞠育,比长就学,相夫督课。牛桥山庄藜火青荧,书声响彻户外,夫人篝灯旁坐,子夜不倦,卒成诸子名。年逾八旬夫妇齐眉,有子4、孙15、曾孙9、元孙2,五世同堂,道光皇帝钦赐“恩荣衍庆”匾额、宫缎1端、白银10两,颁旨旌表建“五世一堂坊”。吴氏于道光十五年(1835)逝世,享年87岁;沈猷于道光二十三年(1843)辞世,世寿92岁。道光二十四年(1844)合葬于白蒲镇东首牛桥,乾隆进士、体仁阁大学士、清代学者阮元为其篆墓盖,嘉庆进士、江南总督潘锡恩撰《墓志铭》。由于沈猷夫妇以义方教子督课甚严,不惜重金延聘名儒教授儿孙,加之子孙勤奋好学苦读不懈,因而从嘉庆五年至同治十三年(1800—1874)的75年间,白蒲沈氏科名显赫,声震四方,共出进士4人、举人4人、贡生18人。道光皇帝接到奏报后,于道光二十九年(1849)特赐嘉庆进士、都察院左都御史、光禄大夫沈岐一摺,御书“有臣一门之内七举贤书、三成进士,海内罕与伦比焉。”

四名举人皆贤良

沈垈(1772--1836),字东岩,号岳仙,沈猷长子。幼而明敏,长而笃诚,乡党皆称为醇儒。嘉庆二十四年(1819)父子同科举人,以教谕衔借补安徽建平县训导,历署赣榆、宿迁县教谕,诰敕文林郎,貤赠奉直大夫。生平事亲孝友、爱诸弟,教子以严。屡主海门书院讲席,肄业子弟无不受其教益。与江东凌芝泉明经、蒲镇石珩刺使、姜琴南上舍、杨芷林茂才、吴世杰名士等在紫微道院结诗社,爰倩季子学耘仿西图雅集绘图,纪盛其于文。著有《笺注袁简斋太史文集》。
沈镛(1793--1869),字翊廷,号逸亭,沈猷之长孙,沈垈之长子。嘉庆二十四年(1819)父子同科举人,同知衔,截取知县,诰授奉政大夫。时在朝廷供职的叔父沈岐在《己卯科得大兄暨逸亭南闱捷音喜而有作》诗中写道:“秋风南雁信迟迟,丛桂香中系客思。猛听江城传吉语,簪花有喜夜灯知”;“白头二老杖乡尊,喜见巍科子又孙。银烛两行钧乐奏,一家团聚拜君恩”,一时传为佳话。鏞因身体长期欠佳,一直未能赴任,居家与文坛诗友唱酬欢娱。
沈善庆(1820--1874),字心香,号继卿,沈猷之孙,沈岐之次子。道光二十九年(1849)举人,特用同知直隶州,浙江委用知县,历署山东新泰、东阿、邱县知县,滨州知州,国史馆誊录,诰授奉政大夫,所至有循声。善文辞,经史、天文、历算,百家之书无不习究。里居暇日,与文人墨客以诗文相酬答用。惟其才仍未竟厥施,谈者咸为惋惜云。
沈鑅 1808--1868),字芙轩,号雪樵,沈猷之孙,从九品衔、例封文林郎沈嶫之长子,道光十一年(1831)举人。颖异过人,性温厚,弱冠登贤书,礼部尚书朱嶟目为大器。任觉罗官学教习,截取知县,例授文林郎。山东抚学各幕争延聘,羔雁不绝。处事一秉至诚不改。襄校试卷悉心审定,字偶误,更正玉成其美。家居清廉自守,纯终领闻,和厚无与比。同治七年(1868)三月卒于京师(北京),士大夫多惋惜焉。

四位进士成名流

沈岐(1774--1862),字鸣周,号饴原,别号五山樵叟,沈猷之次子。十岁能文,十六岁入泮,嘉庆五年(1800)恩科举人,十三年(1808)成进士,在朝廷供职长达34年(1808-1842),历任翰林院编修、日讲起居注官、文渊阁直阁事、国史馆总纂、文渊阁校理、侍读、侍讲、侍读学士、侍讲学士、国子监祭酒、詹事府左右春坊中允、赞善、右春坊右庶子、正少詹事、稽查中书科事务、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、礼部左右侍郎、吏部右侍郎、兵部左右侍郎、紫禁城骑马、都察院左都御史等职,诰授光禄大夫。嘉庆十五年(1810)湖北乡试正考官,嘉庆二十四年(1819)恩科会试同考官、道光元年(1821)顺天乡试同考官,道光二年(1822)教习庶吉士。在朝期间,他厘奸剔弊,柴立不阿,反对捐资买官、坚决严禁鸦片的主张,得到道光皇帝的首肯与支持。道光二十年(1840)乞假养亲(退休),回归故里。地方大吏知公学谊为士林宗仰,聘主扬州梅花、安定诸书院,培植后进,与清代学者阮元、文学家梁章钜居扬州南河下,时称“南河三老”。道光二十九年(1849)重游泮水。咸丰十年(1860)重赴鹿鸣筵宴,咸丰帝恩赏加尚书衔,颁赐御书“宾筵人瑞”匾额。同治元年(1862)正月病逝,享年89岁,同治皇帝特颁旨:子谥文清,谕赐祭葬。其主要著作有《左右修竹之居试帖》4卷、《左右修竹居诗集》14卷、《味蔗存草》12卷。
沈钖庆(1823--1888),字春芳,号鹭卿,沈猷之孙,沈岐之三子。幼而聪奇,13岁能诗文,21岁登贤书(举人),25岁成进士,按察使衔,湖北补用道,诰授通奉大夫。道光二十五年(1845)改庶吉士,授翰林院编修,历充教授庶吉士、本衙门《仁宗(嘉庆皇帝)实录》纂修、国史馆协修,咸丰二年(1852)顺天乡试同考官,咸丰十年(1860)奉旨随同江北团练大臣晏端书驻如皋办理县境城厢及各港要隘团练、光绪元年(1875)恩科湖北乡试监试道、湖北荆宜施兵备道、荆州钞关监督、宜昌洋关监督、湖北安襄郧荆兵备道、山东兖沂曹济兵备道、山东兖州府知府等职。以名臣子治行,文学显著于时,先后绾道篆率以清慎自矢。光绪十四年(1888)二月卒于湖北官邸,卒后官邸及家中均无余财,乡谥文懿。
沈锽(1816--1878),字骏声,号笠湖,沈猷之孙、清国学生、诰封通奉大夫沈岑之次子。幼聪颖,四龄即能成诵《尚书·洪范篇》,17岁补州学生,道光二十四年(1844)恩科举人,二十七年(1847)考中进士,历任户部候选主事、钦拣东河补兗州府运河同知、特用知府、盐运使衔即补道,诰授中议大夫。同治七年至光绪元年(1868—1875),主纂《通州志》,同治十二年(1873)捐资创办白蒲保婴局。屡主紫琅、马洲、丽正诸书院,学者仰之、弟子日益进寻。光绪四年(1878)正月病故,年63岁,其门生、光绪进士、甘泉县知县顾曾烜撰《笠湖沈先生行状》。主要著作有《蜗寄庐诗词集》8卷、《文集》2卷、《骈体文》4卷、《律赋》2卷、《选定诸生课艺》2卷。
沈汝奎(1841--1899),字惺庵,号星垣,亦号斗枢,沈猷之曾孙,国学生、诰封奉政大夫沈铸之长子。性至孝,家贫不能蓄仆,进膳必躬亲,尤好读书,每日除朝夕侍奉外,手不择卷。年32由诸生登同治十二年(1873)举人,明年(1874)联捷成进士,以知县分发直隶,签改河南代理祥符县事。历充光绪元年(1875)河南乡试同考官、二年(1876)河南乡试对读官、武乡试受卷官。遵父命改就教职,历任阳湖县训导,常州、苏州府教授,诰授奉政大夫。尚书溥玉岑、江苏督学吾苏器重之,延为两子师,不一年均登贤书,长子入词垣。星垣不欲以竞利趋名之习,扰乱其勤读补过之心,遂绝意辞归,隐于通州之平潮镇,镇人奉为师傅。光绪二十五年(1899)六月病故,年59岁,乡谥文恭。主要著作有《考订武阳志》、《獭云窩引唱》2卷、《兰晖馆文钞》2卷、《惺庵著作》2卷。      ■文/秦镜泽 沈洪煦

主要参考资料:
1、《清史稿》
2、光绪《通州志》
3、民国《南通县图志》
4、民国《如皋县志》
5、清《白蒲镇志》
6、白蒲《沈氏宗谱》
7、白蒲《吴氏家乘》
8、《江苏市县概况》
 

 


分享按钮>>钱氏历代进士名录(43)---钱 缙(北宋)
>>钱氏历代进士名录(44)---钱顗(北宋)